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
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
五届一中全会选举委员会
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,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。此后,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,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,上海、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。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,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果断行动,才能挽救革命。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。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,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。
中共五大旧址的资料照片△
注:1927年8月7日召开“八七会议”,陈独秀(缺席)免职。选举临时中央政治局。8月9日,临时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一次会议,选举瞿秋白、李维汉、苏兆征为中央政治局常委。
注:苏兆征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。
注:1927年8月7日召开“八七会议”选举临时中央政治局,正式委员9人:苏兆征、向忠发、瞿秋白、罗亦农、顾顺章、王荷波、李维汉、彭湃、任弼时。候补委员7人:邓中夏、周恩来、毛泽东、彭公达、张太雷、张国焘、李立三。
中央委员 共31名
陈独秀 李维汉 瞿秋白 蔡和森 李立三 邓中夏 苏兆征 项 英 向忠发 张国焘 罗亦农
陈乔年 赵世炎 张太雷 陈延年 谭平山 周恩来 刘少奇 任弼时 恽代英 彭 湃 夏 曦 贺 昌 易礼容 彭述之 杨之华 罗 珠 罗章龙 李涤生 顾顺章 杨其珊
候补中央委员 共14名
毛泽东 郭 亮 黄 平 吴雨铭 陆 沉 刘伯庄 袁达时 毛科文 陈潭秋 薛 六 林育南 庄文恭
李震瀛 王亚璋
注:大会同时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,正式委员7人:王荷波、张佐臣、许白昊、杨匏安、刘峻山、周振声、蔡以忱。候补委员3人:杨培森、萧石月、阮啸仙。
中共五大代表
陈独秀 蔡和森 瞿秋白 毛泽东 任弼时 刘少奇 邓中夏 张国焘 张太雷 李立三 李维汉
谭平山 陈延年 彭 湃 方志敏 恽代英 罗亦农 项 英 董必武 陈潭秋 夏 曦 苏兆征
向警予 蔡 畅 杨之华 王亚璋 张金保 顾顺章 向忠发 罗章龙 贺 昌 阮啸仙 杨匏安
王荷波 彭述之 郑超麟
注:共80多人,代表着5.7万多名党员。其中工人占50.8%;农民占18.7%;知识分子占19.1%。共产国际代表罗易、多里奥、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。国民党代表徐谦、孙科、谭延闿等也应邀出席。
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,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。出席大会的代表有:陈独秀、蔡和森、瞿秋白、毛泽东、任弼时、刘少奇、邓中夏、张国焘、张太雷、李立三、李维汉、陈延年、彭湃、方志敏、恽代英、罗亦农、项英、董必武、陈潭秋、苏兆征、向警予、蔡畅、向忠发、罗章龙、贺昌、阮啸仙、王荷波、彭述之等82人,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,共产国际代表罗易、鲍罗廷、维经斯基等人也出席了大会。国民党领导汪精卫、徐谦等也列席会议。
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《政治与组织的报告》,涉及中国各阶级、土地、无产阶级领导权、军事、国共两党关系等11个问题。报告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,又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,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,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。
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作了题为《中国革命问题和无产阶级的作用》的讲话。代表们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。会前,瞿秋白针对陈独秀、彭述之等的机会主义理论和政策,写成了《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》一书,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。会上他把该书发给大家,并作了系统发言。针对陈独秀报告关于统一战线上的错误,蔡和森在发言中指出:中国小资产阶级政党(国民党)过去之弱点及现在动摇,说明能领导革命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。我们应以坚决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去制胜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与犹疑。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,主张把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,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。
大会通过了《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》《土地问题议决案》等,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。
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、蔡和森、李维汉、瞿秋白、张国焘、谭平山、李立三、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,苏兆征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;选举陈独秀、张国焘、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,陈独秀为总书记。
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。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、蔡和森、李维汉、瞿秋白、张国焘、谭平山、李立三、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,苏兆征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;选举陈独秀、张国焘、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,陈独秀为总书记。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,由正式委员7人、候补委员3人组成。
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,由正式委员7人、候补委员3人组成。
大会通过了《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》、《土地问题议决案》等,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,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,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,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,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,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,因此,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。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,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,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。
中央委员会总书记—陈独秀
陈独秀(1879—1942年),字仲甫,安徽怀宁(今属安庆市)人。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,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。
1896年考中秀才。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,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。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。
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,受清政府通缉,从安庆逃亡日本,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。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《国民日报》。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《安徽俗话报》,宣传革命思想。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
组织岳王会,任总会长。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,后转入早稻田大学。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。1911年
辛亥革命后不久,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。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“二次革命”,失败后被捕入狱,出狱后于1914
年到日本,帮助章士钊创办《甲寅》杂志。1915年9月,在上海创办并主编《青年》杂志(一年后改名《新青年》)。
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。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《每周评论》。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,开始接受和宣
传马克思主义。1920年初潜往上海,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,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,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
分子联系,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,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。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他虽然
没有出席,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。从一大到五大,均被选为中央委员,先后任中央局书记、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、
中央总书记等职务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。
在大革命后期,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,放弃对农民、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,尤其是
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,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。
1927年7月中旬,中央政治局改组,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。此后,他接受托派观点,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。
1929年11月,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,而被开除党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