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年百廉•书记读”第14篇丨精兵简政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
1941年至1944年间,为克服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物质困难的问题,中共中央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,通过精简机关、充实基层,有效克服机关主义、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。
精兵简政由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,后被中共中央采纳,在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对敌斗争“十大政策”中位列第二。1942年9月7日,毛泽东在延安《解放日报》上撰写社论说:“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政策,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。”
◎1942年9月7日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《精兵简政》社论
第一次精兵简政裁减机构百余处,缩减工作人员数千人,取得初步成效。第二次建立边区政府工作制度,实行合署办公,通过政务与事务适当分工,强化了政府职能。第三次颁布《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》等一系列规定,明确了边区简政的原则和措施。
经过三次精兵简政,陕甘宁边区建立起紧缩、高效、灵活的党政军机构,使机关主义、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等得到最大的遏制。同时,与军民大生产运动相结合,为党和边区政府渡过难关、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,创造了重要条件。
◎《大众日报》有关精兵简政的报道
责任编辑:hnpma